烟台便民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房产家居、商旅生涯、热点新闻、综艺娱乐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10-10 00:59:01
手机免费看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://www.shoujikan.org
“联”,联合,咱们和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?|模糊谈判力第十九篇
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693篇推文。
全文共2361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
1引言
在我们的一生中,对我们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是谁?
是某个长辈?某个同学?某个朋友?
我相信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
对于人类学家,罗纳德-科恩来说,这个人既不是长辈,也不是朋友;
而是一名陌生的刽子手。
罗纳德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,谈及了一段让他毕生难忘的经历。
二战时期,罗纳德不幸被抓进了纳粹集中营;
不难想象,那是一个地狱般的地方。
集中营里的每个囚徒,每分每秒都在死亡的边缘游荡。
只要一个牢房里任何一个成员犯了一点错误,纳粹士兵都会惩罚这个牢房里的所有人;
惩罚的方式,耸人听闻。
纳粹士兵会把牢房里所有人都叫起来,随机排成一排;
然后他随便挑一个人开始数数,数到第十个,就掏出枪来把这个人打死。
而这只不过是这些杀人狂无聊中想出来的“杀人游戏”之一而已。
这一天,罗纳德的牢房里有人犯了错;
按照规矩,罗纳德不得不排进了这个“死亡”队伍;
一个纳粹士兵,数量从队伍的一头数过来;
一,二,三......
当他数到罗纳德头上,正好是“十”;
罗纳德仿佛听到了丧钟的轰鸣,脑中一片空白。
然而,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让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。
这个士兵只是看了一眼罗纳德,便掏出了手枪对准了他;
但随即,这个士兵把手枪向右转了九十度,瞄准了第十一个人;
“砰~~~!”
第十一个人死了。
发生了什么?
有什么特别的、隐藏的东西,拯救了罗纳德的生命?
2像同乡
我们依然在“模糊谈判力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。
今天要聊的是,恰尔迪尼七字影响力的第三个字,“联”。
所谓“联”,指的是“联合”,指的是“咱们”(我们);
如果你还记得,我们在“模糊谈判论”里介绍过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分类;
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就是,“我们VS他们”。
“联”字所代表的的说服力,可以总结成这样的一句话,
人们总是倾向于,对自己人,也就是属于“咱们”一伙的人,表示赞同,并接受说服。
换句话说,
你对那些把你看做“咱们”的人,更有说服力。
先回到文首的故事里,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那个杀人取乐的刽子手,违背了游戏老规矩,跳过了第十个人?
当第十一名囚犯的尸体被大家抬出去的时候,罗纳德清楚地听到另一名士兵问道,
为什么不是第十个?
那名杀人的士兵只是简单地回答,
他看着像我的同乡。
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,每次提起,都会让罗纳德教授唏嘘不已。
他承认,应该感谢老天,自己长得像那名士兵的老乡。
这名纳粹士兵没有杀过“像自己同乡”的囚犯吗?
并非如此。
“像同乡”这个因素,其实并不能总是救人一命。
但在一个“无聊的杀人游戏规则”下,就是这个简单的原因,让罗纳德从其他囚犯中“脱颖而出”。
在那一个瞬间,这名士兵的眼中突然出现了一个“我们VS他们”的分类,罗纳德作为一个暂时的“咱们”,胜过了其他人,侥幸逃生。
3交叉激活
人,不停地在把身边的人做分类。
其中最简单的一个分类,就是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。
别小瞧这个分类,这个分类所产生的边界,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。
一旦被我们认定为“咱们”这边的,我们就会对“咱们”更加信任、更加赞同、更容易合作、更容易谅解和原谅;
相反,一旦被我们认定是“他们”那边的,我们会对“他们”更加怀疑、更加反对、更加敌对、更容易责怪和嫉恨。
请注意,这种“咱们”的分类,并非来自“相似”;
举个例子,和我们在一个单位的同事,从概率上说和我们的相似点应该更多;
比如,类似的年龄、类似的学历、类似的职业等;
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和同事间的分类就比我们的“表亲”更容易产生“联合”。
因为,“亲人”这份出生就带来的“身份感”,更容易让你的大脑产生“联合”。
因此,心理学上对“联”字的解释,在于身份认同。
比如,血缘、种族、民族、家庭等。
当你感受到一种“咱们”的联结时,你要意识到,是某种“ID”在起作用。
大脑有一种现象叫做“认知困惑”(CognitiveConfusion);
举个例子,
比如,当你做一件事,和当你在脑中想象做这件事,你大脑中激活的是相同的部分;
换句话说,
从你的大脑活动上看,无法区分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在做这件事。
在身份认同上,“我”和“我们”,同样对大脑有着“认知困惑”的现象;
比如,当我们以“我”和“我们”的身份来思考的时候,都是同样的大脑区域(前额皮质)在工作;
这意味着,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在仔细区分“我”和“我们”的不同。
神经学把这个现象称为“交叉激活”(Cross-excitation)。
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不难理解,我们为什么会更加信任和赞同“咱们”;
因为“咱们”和“我”对大脑来说没有区别。
所有跟“我”有关的情绪,都可套用到“咱们”上来;
比如,自信、自负、自强、自卑......
你可以想象,我们把一个属于“咱们”的人,和我们自己的情绪共情之后,就是“咱信”、“咱负”、“咱强”......
4咱妈
在所有的人称代词里,第一人称复数,“我们”(咱们),是一个非常具有魔力的词语。
我曾经有过一段从业经历,有一个同事的关系一直很难相处;
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试图改善和她的关系,却收效甚低;
直到有一次,她在聊天中谈及她的妈妈;
我无意中尝试这样去说,
哦?咱妈这么年轻啊!
我倒并不是故意在迎合,而是作为一个北方人,确实有把第二人称代词“你”换成“咱”的习惯;
她听了一愣,笑骂着说,
什么咱妈,那是我妈!
从她的言语和表情中,我并没看到过多的怒意;
相反,之后的沟通反而顺畅了很多。
我意识到,这个“咱”字在默默地发挥作用。
这不禁让我意识到,“联”字的运用,其实就在于如何撕开一个分类;
一个可以让你在某个时刻,和对方变成“咱们”的分类。
5小结
值得一提的是,今天内容的背后,依然有着“模糊谈判论”的影子;
分类、二元、语言、极端;
“联”,“联合”的本质,也是二元差异的极化;
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,我们Vs他们,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;
当“咱”还没出现之前,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,没有说服力;
一旦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,“咱”和“他们”的界限越明显,说服力就越极端;
说服力的流动,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。
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
“模糊谈判力第十九篇”待续
---桔梗(839239@qq.com)